今天是:
  |  |  网站地图
政策信息 首页-信息公开-政策信息-正文

《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日前出台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时间:2020-12-11

       日前,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并公布了《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根据《方案》部署,到2025年,广东省将完成5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参加研修和培训累计超过1万人,建成10个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1-2个非遗传播品牌,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显著增强,社会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基本形成。

  《方案》从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大力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做好非遗传播交流等多个方面,推出非遗保护“组合拳”。

  随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日益普及,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提上《方案》议事日程。日前,在“2020广东非遗创新发展峰会”上,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提出,非遗保护管理的大数据平台,是非遗保护精准管理和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广东需要建设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非遗公共数据平台。

  除保护技术全面升级外,针对各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建立完善非遗保护运行评估制度,是其中一大创新。广东省将重点围绕保护非遗实践活动、保持基本实践方式、尊重基本文化内涵、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尊重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保持乃至扩大传承人群等方面,对代表性项目的存续状况开展评估,从而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计划。

  文旅融合也为非遗“活起来”带来新的滋养。《方案》鼓励促进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旅游目的地。

  非遗传承发展的活力之源,关键在人。根据《方案》要求,广东省将出台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其中,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且技艺性强的项目,广东还将开展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

  宋俊华认为,非遗传承人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我省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优化结构上,应该采取多元措施,加大传承人人才培养和动态管理,如继续扩大传承人群培养,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系”。

  为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方案》鼓励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与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及传承人合作,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加大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传统工艺培训力度,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宋俊华进一步建议,广东应做好非遗品牌建设,加大非遗科技、非遗创意、非遗旅游等方面的投入,带动相关科研和产业发展,实现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智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