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网站地图
媒体报导 首页-要闻动态-媒体报导-正文

一叶苏杨茶 万家幸福梦 驻东源县上莞镇苏杨村扶贫工作队抓产业促贫困村增收

来源:河源晚报 时间:2020-10-07

夏日炎炎,东源县上莞镇苏杨村一处,三排黑色塑料大棚在郁郁葱葱的山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村民刘志营正在大棚里忙活着给铁皮石斛喷水。他说,如今铁皮石斛已种了5个多月了,正值管理的关键时期,再加上是种植第一年,一点也不敢马虎,因为这关系着全村人增收的希望。这里就是深圳市金融办出资帮扶苏杨村委会与广东灵博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总投资达到200万元。

记者昨日了解到,包括种植铁皮石斛资金在内,深圳市金融办多方筹集帮扶资金达1047万元,已到账自筹资金597万元,财政资金有450万元,其中350万元为村产业帮扶资金,100万元为新农村建设资金。根据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计划,驻村工作队积极推进落实各项目建设,已使用资金431多万。截至目前,该村的贫困人口已经由2016年的42户120人,减少到了现在的11户37人。

地处深山有好茶

作为革命老区村,苏杨村是由以前的苏坑和杨坑两村合并而成,地处偏僻,离墟镇9公里,走山路需要半小时车程。接过热情的村委会支部书记刘伟忠递过来的一杯苏杨茶,记者轻呷一口,顿觉满口怡人茶香,周身疲劳瞬消,苏杨茶果然名不虚传。“看看,这苏杨茶不错吧,品质绝不亚于上莞仙湖茶。”刘伟忠说。

苏杨村山多林多,适合种植油茶,很早就有“油茶之乡”的美誉,最旺时全村年产油茶高达几十万公斤,村里人人为之自豪。与种植油茶一样,村里种苏杨茶历史也较早。苏杨村全年平均气温、湿度都十分适合种植茶叶。家家户户种茶叶,434户人家就有1000多亩茶园,每年收干茶在2万公斤以上,不过价钱却不高,每公斤仅200元左右。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苏杨村种茶几十年,连个像样的加工厂都没有,村民加工茶叶多是手工炒茶为主。

扮靓“老茶”扩大知名度

如今,苏杨茶即将换来新面貌。记者在苏杨村看到,离村委会800米远,通过改造村里闲置的学校,一茶叶加工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之中。今年3月初正式动工,将于下月完工,建成后有望结束苏杨无茶叶加工厂的历史,届时苏杨茶实现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驻苏杨村的第一书记葛志伟说,针对苏杨村现状,对茶叶采取与公司合作的注册商标,建立加工基地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把第二季和第三季茶加工成红茶,通过转型打造苏杨茶的特色力争实现苏杨茶“弯道超越”,欲与成名已久的仙湖茶一决高低。

而这一切得益于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在深圳市金融办的帮扶下,苏杨村委会与河源市津泰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帮扶资金投入150万元(其中含茶叶加工厂投资约50万元)在苏杨村建设绿茶种植生产加工基地,除建设茶叶加工基地外,下一步还拟开荒种植绿茶。据悉,合作方还计划通过设计苏杨绿茶包装、注册商标、申请SC(生产许可证)、改进加工工艺、统一品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绿茶品质和扩大知名度,打开苏杨绿茶销路。

植“仙草”脱“穷根”

如今的苏杨村不止有茶,还有“仙草”——铁皮石斛。

在苏杨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之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苏杨村的“仙草”生长地——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在黑色塑料大棚里,一排排铺设着3公分厚的松树皮的生长池里,娇嫩的铁皮石斛长势良好,经过水雾喷撒,个个叶片水珠晶莹剔透,惹人爱怜。如今基地占地8亩,拥有3个标准化大棚,有200万株铁皮石斛,引用山泉水,实现了喷溉自动化。

张之财说,驻村工作队经过科学论证,发现村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铁皮石斛,并且铁皮石斛的经济价值非常好。苏杨村村委会和企业合作共建了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基地,村委以深圳市金融办帮扶资金出资100万元,合作企业出资100万元,合作期为12年。苏杨村这个占地8亩的铁皮石斛示范基地,在第一、第二年将实行保底分红,在去年就有10万元的分红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而在2018年将有24.8万元的分红;到了2019年之后,村委跟企业将按照这些石斛的产量跟销售情况,按比例进行分红。根据合作协议,企业将对铁皮石斛实行每公斤350元的保底价回收,免除了村民销售上的后顾之忧。2019年后的收益分红,村里占40%,合作企业占60%,收益优先满足贫困户脱贫。2019年之后,按照比例分红的话,铁皮石斛人均分红最高能达到3000元左右。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欧阳春霞

智能互动